現在蓋房子一坪多少錢,這大概是對「自地自建」這個議題有興趣的人共同的疑問,又或者說,身邊的人知道我們買地蓋房子之後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們一坪蓋多少?包括我自己當初也是以這樣的概念去思考評估我們要不要一頭栽進去這個費時、費力又費財的計畫當中。我想這應該是傳統自地自建的人習慣採用的估算模式吧,所謂傳統自地自建指的是,長輩留有土地,或是老房子不堪使用拆掉重建,多以土木包工來進行大部分工程的整合,街坊鄰居若從事相關工作(也就是大家比較知道的「做土水A」),大概就由他來發包了。這種估算方式清楚易懂,但是內容藏有很多陷阱,這些在我過去的幾篇文章中都有帶到過,今天我想花一點時間討論一下。我必須說,這些都是個人經驗與想法,不見得適用全數的人,假設您有信任的土木或營造仍採用一坪多少來報價,我覺得也很好,我深深覺得自地自建最重要是,蓋屋過程中你們能不能享受那種與建築師、營造商三方合作的模式(或是不找建築師,就是業主直接與營造對口),蓋好之後是開開心心入厝,還是一肚子鳥氣,蓋好拎著包包就能住進去,還是一堆爛攤子要收拾,這些點點滴滴,遠比估價方式來的重要許多,如果能找到令人開心、放心的合作對象,管他最初是怎麼報價呢,你說對吧。
簡單的說,「一坪多少」的概念很容易被大眾接受,買房子的時候我們通常會聽到總價跟坪數,這種情形是,房子已經蓋好了,建材已經歷歷在目,即使是預售屋,也標示了「某種等級的建材與衛浴設備」,所以價位差不多是固定的,價位當然有議價空間,但你接受就買,不接受就拉倒,是一翻兩瞪眼的事。所以我們在討論房價的時候會看到類似的陳述「……中信房屋市場研究中心統計,去年北市及新北市住宅產品平均成交單價分別為51.82萬/坪及23.73萬/坪……(自由時報/2012/02/13)」。是的,各地房事行情是以每坪的單價來看,算單價你很容易發現你買的比行情貴還是低;但蓋房子若純粹用單價來評估與市場行情的差異,卻是很弔詭的。
蓋房子的狀況非常、非常的不一樣。
首先,結構用磚牆、鋼構、還是RC,或是強調耐震的輕鋼構,價差就相差十萬八千里,很難放在同一個水平去討論一坪造價多少合理。至少要先確認結構的施作方式,才可以有相同的比價基準。然而,我一直記得當初陳先生告訴我一個超簡要的例子很好懂,單就結構體所需的鋼筋混凝土來看,同樣是20平方公尺(各位應該知道,平方公尺和坪數都一樣是「面積」的概念),一個是4公尺*5公尺接近正方體的建物,一個是1公尺*20公尺的長方體,前者周長18公尺,後者周長42公尺,兩者所需的材料數量大不相同,再去乘以牆的厚度與高度,數字差異就更大了。這例子很極端,但很容易明白,房子的形體差異非常大,如何一言以蔽之,用地板面積去評估造價?
再者,一棟房子的完成,要考慮的還不只是結構體,斜屋頂要有瓦片,非斜屋頂則沒有此項支出,窗戶有幾扇、隔間牆有幾道,這些房屋設計的細節,在在影響工程造價,當然就影響單價。
第三,我在選建材那篇有提到【工商服務—舊文章】,建材等級是決定室內裝修費用的重大因素。拿家家戶戶都一定要有的馬桶來說,光是Caesar自家的馬桶就分成許多等級,何況還有比Caesar更高檔的TOTO等衛浴設備,或是更低階的雜牌,這些都是影響造價的因素,像我們家有三套衛浴,這價差加加減減算起來,也足以影響每單位坪數的造價;再考量地磚、外牆、瓦片、門窗、玻璃等等材質,選用國產或進口,撇除這些差異,卻單單用地板面積來計算造價,是很危險的。
還有一個很弔詭的問題,那就是地坪面積的算法,它會是一般營造估價時可以動手腳的地方。比方說我們一開始找的三家廠商,A就是傳統用一坪多少錢的概念來估算,雖然他給我們的估價單內容洋洋灑灑有一頁之多,但討論時他也就喊價大約一坪4至5萬來施作可以做到好,聽起來還滿誘人的。不過不過,A在算地板面積的時候,是以「滴水坪」計算之;所謂的滴水坪,指的是建築物投影面積,也就是以太陽為光源的話,正中午從屋子正上方往下照,所有投影到地面上的面積都算在內,而一般我們概念裡的坪數,說的是室內面積,大抵是屋子最外緣的牆壁中心所圍成的範圍。而我們的房子是斜屋頂,二三樓都有屋簷的設計,滴水坪顯然比室內坪數多得多了。其實加乘起來,A的總價並不是三家裡面最便宜的呢。
在舊文中有提到,最後我們選定的營造公司C,在室內裝修建材方面,已經詳估各區塊各種建材的單價與數量。事實上,當時阿成對B情有獨鍾,他的報價感覺很實在,又有鄰居、親戚的加持,本來已經接近要洽談簽約事宜了,但我堅持他應該要像C一樣把各種細項都詳列出來,讓我比較安心,而不是大致都寫「一式」,沒有正確的單價及數量,到時候磁磚要換、地磚要換都沒個依據。但B老闆很妙,他說要我提供數量讓他來填單價,我就更詫異了,我只是業主,我不是營造的背景,算不出數量,你對每一種建材的數量沒精算,那你到底是怎麼估出總價的?我不可能拿C的估價單讓B去填單價,那是C下功夫算出來的,我也不可能提供妹婿的營造公司幫我們估算的材料清單,萬一材料算不夠,不足部分算誰頭上?
我當初有將C的合約跟估算書研究過才簽名的,那時候我有質疑怎麼合約寫這麼詳細,遇到「看不懂」的部分就「跳過」「跳過」再「跳過」,所以整本合約書,我看過N遍都是「用翻的」。回歸到我最開始說的,其實我們是基於信任,對建築師的信任,對推薦者的信任,我們挑選了這個營造,到目前為止都是開心的。尤其陳先生超有梗【工商服務—舊文章】,也會化身怪叔叔到這裡來取悅大家,合作當中總是有開心的事。
後來我卻發現,原來合約書內藏玄機,開始施工之後,若遇到有疑義的部分(比方,討論到房間門、門框的時候,我問起洗衣陽台的門),陳先生會拿出施工說明書告訴我當初規劃是怎麼樣的設計,我就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合約書那麼厚是有意義的。每次有這種體悟的時候,我還會很慶幸,雖然我是蓋房子的門外漢(當過總務並執行過921重建的某人在門內,卻不投入這件事),但我聰明的選了這家營造商,會把我們還沒想到的問題都想過一輪,記載在合約裡面,前提是還有一個很棒的建築師幫我們看著並主動要求著。
驚覺自己開始要歌頌建築師與營造的豐功偉業,實在是太矯情了,畢竟屋子在人家手中施工著,就像孩子交給老師之後,父母對老師畢恭畢敬,深怕有點差池會害孩子背標籤、影響孩子在班級中的權益一樣,我們哪敢說老師及營造的不是呢。我們就把這議題停筆在這兒。假設真的對我的建築師與營造商有興趣,可以留言給我唷(記得給信箱)。還有還有,下次不要再問我現在一坪蓋多少錢?問我總價好嗎?乖!
補充說明:因為現在資訊太發達了,自地自建可以像過去一樣找統包來處理,或是找聽起來更專業的營造商來統籌,也可以選擇自己發包,這當中差異在很多地方會介紹,請自己去估狗一下。總的來說,懂營造又有時間監工的人可以選擇自己發包,就是材料自己買,找工班來施作,如果肯花時間去比價與研究,原則上會比較省(至少省下委託他人監工的費用),但很久以前接觸一個營造商,他的太太在閒聊時跟我說,自行統包的個體戶對材料的需求畢竟是小量,建材行只做你一次生意,建材方面不見得能省錢,營造有固定配合的廠商,可以拿到所謂的批發價,多少能壓低材料費,我只轉述該老闆娘的意思,不代表個人立場。另一種選項則是,委託營造商去處理每種工班的銜接事宜,我自己是覺得,如果像我們這樣歹命要上班的平民老百姓,請他人代勞是比較輕鬆的方式,像我上班日就是msn和建築師事務所的設計師討論,偶爾跟陳先生以電話聯繫,不急的事就用email,完全不影響工作,因為林先生會代替我在現場監工(好久沒見到林先生了,我都是看著垂死的蕃茄睹物思人),當然他並不是每天都在,但重要的日子他真的都會出現,我就是週末睡到自然醒之後,到工地現場繞一圈拍拍照,然後拍拍屁股(煙),你知道的,走人。
專業的事就交給專業的人來處理,我呢,負責找錢來補洞就是了。

關鍵字:南投縣、自地自建、建築師、營造商、農地蓋農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ephanie08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9) 人氣()